111年公共週:「勞不可破-致勞工們的系列活動」

  酷暑的8月分,港都社大迎來111年的公民參與週「勞不可破」系列活動,本校在左創生活園區的舊美軍電影廳、前鎮科技產業園區的創新大樓、半屏山裡、蓮潭畔的餅舖,從8月1日到8月6日一整週以影展、美學講座、走讀與音樂會的形式,陪伴民眾和社大一起回顧高雄的勞動記憶,也探討現代勞動的型態、文化以及公共性。8月1日是本次公共周的第一天,以影展做為開端,兩部電影《男人的遠洋》、《她們的故事》鏡頭對準了原住民漁工和加工區女工,這群男人女人在高雄經濟發展下付出汗水的勞工故事彼此牽動著,如同柯妧青導演所言:「這些故事都慢慢匯流成創作的基礎」。近年來許多工業廠區在既有結構的基底下陸續添加了美學與藝術的精神,讓原本剛硬、冷冽的工廠多了美感,在第二天8月2日,來到前鎮科技產業園區,邀請胡棟民與劉大中兩位講者帶來公共藝術的經驗分享,藉著美學講堂來探討美感與公共性的關係。

 

 

     公共週第三天8月3日放映的是紀錄片《再生計劃》,敘述一場20年前的勞權爭取透過羅興階、王秀齡導演的,記錄了2002年中船公司面臨民營化的「再生計劃」所引發的裁員、勞動權益爭取、工會運動等。映後,學員與民眾聽著屏東大學社發所邱毓斌主任針對台灣的勞動權益、工會與國營化事業娓娓道來,大家跟著影片裡的被攝者情緒起伏,彷彿重回了20年前的現場。8月4日的主題是「藝術作品的公共性」,規劃了講座和影片欣賞;上半場從李怡志老師與「山津塢」團隊近幾年對於「大漁旗」所投入的復振與創新,看到了旗幟的意象延伸出對於美好人生的想望。下半場是港都社大周宸甫主任從紀錄片《工廠之外-女性勞工的心內話》,探討紀錄影像作為一種公共性的實踐,就在於「引起情感投射」與「促進社會改革」。

 

 

     8月6日同樣是整天的活動,分別是本校的林財正老師帶領的「半屏山洞窟工廠探秘」和廖原德老師的「鳳飛飛的傳奇歌曲」。一早頂著烈日,我們把時序拉到1940年代的二戰末期,來看看日軍近乎挖空了半屏山所為何事?「民俗文玩-市場巷弄考古趣」的林財正老師帶領大家走進半屏山探勘這座亞洲少見的「洞窟工廠」當年究竟在做什麼。午後的蓮池潭畔中外餅舖,響起一首首懷舊歌曲,那是1960年代的年輕女孩們走進工廠做「女工」時最愛聽的鳳飛飛經典歌曲!帽子歌后具識別性的歌聲,陪伴著女工們走過出口導向的流金歲月。

    

     本校新團隊辦學後首次辦理公共週,在時間壓力之下我們連結了許多外部資源參與,如前鎮科技產業園區、高雄市電影館、左創生活園區、中外餅舖,以及許多的講師、專家學者。本次的公共週活動,本校以地方知識學與電影藝術美學作為主軸,讓民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理解高雄的勞動發展與記憶。此外,主場地左創生活園區,前身是美軍俱樂部電影院,透過改造與活化成為地方上的文創園區、美食餐廳、上課場所與辦活動的最佳場地,本身就是一種極佳的公共性參與。